首页 > 警务报道

赓续“三线精神” 凝聚奋进力量

2024-12-23 09:05:31 来源: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:

20世纪60年代,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,党中央作出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。数万青年告别家人背起行囊来到重庆涪陵,在这里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地工作,只为了完成国家交给他们的816工程。

1984年,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,816工程停建,启动二次创业。

1985年,四川省公安厅成立了原涪陵地区公安处白涛矿区分局,作为今日白涛派出所的前身,正式开启了白涛派出所在金子山上近40年的守护旅程。

1985年初,公安部指定重庆、上海、天津等9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制发居民身份证工作试点城市。当时群众需要带上一寸免冠黑白照片来到派出所,由民警手写填好底卡,再将照片贴到身份证卡上,并人工对居民身份证进行编号,随后送到上级部门翻拍制作成居民身份证。

当时816工程正处于转产自救的阶段,厂区人多,办理手续需要的时间长,很多人忙于工作未办理居民身份证,人口管理成了民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。

“咱们到厂里去上门办!”一人提议,众人响应。白涛矿区分局的第一批户籍民警就这样在厂区搞起了“流动办理点”,加班加点为职工们办理身份证件。

1991年,朱晓萍加入当时的白涛矿区分局从事户籍工作。伴随着辖区化肥工程的落地扩张,厂区、白涛镇上的人口越来越多,朱晓萍跟着师傅坐在户籍窗口,一干就是一整天。

为群众办结业务后,朱晓萍和师傅还要重新复核材料的完整性、整理上报群众办完的手续,经常挑灯工作至深夜。

白涛派出所民警张迅生于1970年,2岁随父母来到816工程。1998年,28岁的张迅在白涛矿区分局当上了民警。他回忆道:“那时社区警务还尚未推行,我们9名民警经常挨家挨户地走访、检查治安,每到中午从街上走回单位,路上总有熟悉的群众跟我们打招呼。”

“白涛老街每月的3号、6号和9号赶场,每次一到赶场那天我们就到场镇去抓扒手,你别看赶场的时候人多,谁是外地流窜来的扒手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在张迅和其他民警的倾力守护下,白涛老街的场镇也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平安场镇。

2004年1月,重庆市公安局白涛矿区分局正式撤销,设立涪陵区公安局白涛派出所,一直沿用至今。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作为涪陵区重要的产业支柱,已是涪陵三大工业园区之一,816工程遗址也成了涪陵的旅游名片,前来打卡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
朱晓萍从户籍民警转岗成为社区民警,担起了白涛街道油坊警务区管理服务的重担;两鬓斑白的张迅牵头建起了816社区警务室,管理辖区1.1万余名常住人口,相当于30年前整个辖区的人口总数。

人口管理要求更高、犯罪手法不断翻新、矛盾纠纷化解手法更加多元……面对新形势的严峻考验,以张迅、朱晓萍为代表的老民警们不断学习进步,紧跟时代步伐。

“我们的师傅是这么教的,我们也是这么做的,这就是白涛派出所的一种传承!”在学习的过程中,他们以躬身力行、德行修养和老一辈公安人的纪律作风言传身教,感染、激励着所里的年轻人。

2019年,白涛派出所获评重庆市首批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,白涛派出所的青年民警接过接力棒,逐渐成长为派出所的骨干力量,他们赓续“三线精神”,创新成立“乌江义警”队伍,将企业职工、跳广场舞的群众等群体吸纳为平安建设力量,参与到巡逻守护、民情收集、反诈宣防等工作中来,辖区警情、发案数连年下降,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逐年提升。

本文来源: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:

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中国警营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
头条图文

热点推荐

精选图文

阅读排行榜

品牌栏目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免责声明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

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:13888888888
备案号:京ICP备16013992号-1